首页 - 甲骨文创始人曾扬言遏制中国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宜春市 > 这个“好消息”,可把欧美坑惨了…… 正文

这个“好消息”,可把欧美坑惨了……

来源:过眼烟云网 编辑:宜春市 时间:2024-07-07 18:46:37

原标题:锐参考 | 这个“好消息”,可把欧美坑惨了……

“现在不采取行动,可能就太晚了。”美国费城最高卫生官员谢丽尔·贝蒂戈莱忧心忡忡地说。

贝蒂戈莱知道,一轮感染过后,就会出现一波住院人数激增,然后又出现一波死亡潮。最近一段时间,费城新冠确诊病例急剧增加,达到了在10天内增加50%以上的程度。危急关头,费城行动了——4月11日,费城成为美国首个恢复室内口罩令的大城市。

费城本轮感染的罪魁祸首,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.2亚型毒株,该变种以传染性强而闻名,也是近期在美国流行的主要毒株。而从费城迎战奥密克戎的方式成美国“孤例”便不难看出,美国整体上对本轮疫情仍“躺平”以对。

曾几何时,美国在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也推出过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,虽然由于社会缺乏共识和政府执行不力,未能阻止新冠病毒肆虐全美,但有些措施还是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,例如推广疫苗接种、实行“口罩令”等。但就在今年2月最后一天晚上,白宫告诉联邦机构,可以停止要求员工和访客在全美大部分地区的联邦大楼里戴口罩。紧接着,美国国防部和司法部等部门便在3月初取消了室内“口罩令”。

从“努力防控”到“突然躺平”,是什么促成了这一转变?奥密克戎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。

1月23日,来自多个州的数千美国民众在首都华盛顿游行,反对新冠疫苗强制令等多种防疫措施。(新华社发,阿伦 摄)

时间回到去年11月,一个被称为B.1.1.529的变异毒株在南非被发现,后来它被命名为“奥密克戎”。由于此前德尔塔在各种变异毒株的竞争中已几乎“称霸全球”,人们当时尚无法立即预测奥密克戎的走向,但英国病毒学家拉维·格普塔在推特上表示:“此事令人担忧,这是我自德尔塔以来首次这么说。”

后来的事态发展证实了这种担忧,由于奥密克戎拥有“异常多的突变”,它的传染性要高得多,而且更能逃避免疫保护,这使其迅速取代了德尔塔的“霸主”地位。但奥密克戎“上位”,在一些此前防疫措施不力、效果不佳的国家眼中却成了“好消息”。英国广播公司(BBC)网站去年12月底就刊文宣称,如果你感染了奥密克戎,那比起以前的变种,你的病不太可能变严重……

文章称,全球各地的研究一致表明,奥密克戎比德尔塔病毒更温和,让感染者最终住院的几率降低30%至70%,病毒的变化似乎让其“不那么危险”。

奥密克戎可引起感冒级别的症状,如喉咙痛、流鼻涕和头痛,因此被一些人认定为所谓的“大号流感”,进而给一些西方政客逃避责任、鼓吹“躺平”提供了理由。英国首相约翰逊1月中旬就迫不急待地宣布,英格兰地区将不再要求民众戴口罩或居家办公。2月下旬他又宣布,英格兰地区将结束新冠阳性强制隔离措施。

尽管约翰逊强调了疫苗接种的成功、入院病例的大幅下降以及“病毒新变种出现时的快速反应”能力,但法新社一针见血地指出,英国首相决定让政策加速,是因为他陷入了违反防疫的派对丑闻,政治生存受到威胁。约翰逊这种“政治操作”受到了多方抨击,世卫组织特使戴维·纳巴罗就认为,英国“选择了一条违背公共卫生共识的路线”,可能会“给世界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”。

不出所料,在英国带动下,一块又一块“多米诺骨牌”倒下了:3月2日,美联邦政府多部门取消室内“口罩令”;3月14日,法国取消在餐厅等场所出示疫苗接种证明的规定;3月20日,德国取消大多数新冠防疫措施……

▲这是3月27日在英国伦敦国家新冠纪念墙边拍摄的花束和口罩。花束旁的字条上写着“纪念在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们”。(新华社)

最初这些国家信誓旦旦要“与病毒共存”,但“躺平”还不到一个季度,已经有人发现“不对劲”了—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奥密克戎带来的“好消息”并不简单。

最近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提及疫情时频繁采用一个词:“长期新冠”(Long Covid-19),按照BBC的说法,这是指人确诊新冠并康复后又出现了长期遗留症状的现象。路透社引述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新冠肺炎后遗症涉及200多种症状,包括疼痛、疲劳、思维迟钝和呼吸困难,有时哪怕最低限度的活动量也会引发筋疲力尽的感觉,许多症状甚至持续数月之久。

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(CNN)网站6日刊文指出,新冠如今已成为困扰数百万人的一种慢性病,而且还是“昂贵的慢性病”:新冠肺炎长期后遗症已造成约3860亿美元工资、储蓄和医疗支出损失。

如果仅有经济损失倒还好说,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,防疫措施“躺平”后,病毒却不会跟着“躺平”,新冠对经济的客观影响仍然存在。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网站12日报道,随着感染人数不断上升,英国多个行业放开后迎来的不是欣欣向荣的复苏,而是劳动力短缺的窘境,英国多家航空公司上周就因为人手不足而取消了数十架次航班,英国议会一份报告也指出,劳动力短缺或将导致英国食品工业陷入“永久性萎缩”。

就连英国国民保健署(NHS)的领导都在猛烈抨击英国政府所谓“与病毒共存”策略,因为这导致英国住院人数激增,而NHS工作人员也有越来越多人确诊,履职出现困难。

还记得前文BBC提到的“好消息”吗?其实当时BBC也同时公布了一个“坏消息”:如果奥密克戎让你住院的几率减半,但被感染的人数却是两倍,那么这两个就抵消了,你又回到了原点。

后果也可能不仅是“回到原点”,甚至还会“倒退”。最新出版的美国《新闻周刊》就提出了两个更加令人担忧的问题:未来几个月新冠病毒会带来更多惊悚吗?会出现一种能逃避免疫保护的新变异株,使这个疲惫的国家再次陷入疫情导致的经济低迷吗?文章援引一份研究报告指出,如果国会不采取行动,新冠病毒可能会在美国再导致20万人死亡。

“任何从事过传染病工作的人都会告诉你,‘别赌病毒会消失’。”文章语重心长地告诫道,只要病毒仍构成威胁,放松警惕就是不明智的。“这就好像说‘突然雨停了,所以就不用盖房顶了’一样愚蠢。”

美国《新闻周刊》封面图

显然,现在欧美多国都处在这样一个“房顶不全的房子”里,但在一些欧美政客看来,这样的一间“房子”已足够——毕竟他们头顶上是有“屋顶”的,而那些头顶没“屋顶”的平民百姓则不在他们视线范围之内。不久前约翰逊宣布取消隔离措施时,伦敦大学学院就有学者表示,这些措施将首先影响最弱势群体,这些人更难于做检测和隔离,围绕这些人的感染风险将加剧。但这丝毫没有阻挡英国“躺平”的节奏。

而本月初发布的由美国穷人权益组织与联合国经济学家合作编写的《穷人新冠疫情报告》,则更加直白指出了问题所在。该报告指出,美国贫困县的疫情总体死亡率几乎是富裕县的两倍,而死亡率最高的前300个县,平均有45%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。在美国第三拨疫情期间,美国最贫困县的死亡率是富裕县的4.5倍。在最近的一拨疫情期间,这种死亡率的差异也几乎达到了三倍。

报告作者批评称,“新冠病毒不歧视,但美国社会歧视”,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忽视这个国家的穷人和低收入群体,这不仅是全国性悲剧,更是社会正义的失败。

如果欧美各国政府真的重视和保护人权,他们应该毫不歧视地重视和保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安全。而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需要的就是:拒绝“躺平”。

参考微评 

西方“过山车”式抗疫不能承受之重

一觉醒来,破5亿了!截至北京时间13日清晨,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500363741例。另一个数字则更加触目惊心,全球累计新冠死亡病例已超过618万例。此外据美联社报道,2021年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,共有346.5万人死亡,比2020年多约8万人,其中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上升到超过41.5万人(2020年为35.1万人)。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。事实上,无论是西方国家新冠病亡者数量之众,还是美国人均寿命的大幅降低,都是这两年多来西方一些国家“过山车式”抗疫政策的具体折射。

从轻视、怀疑到不得不匆忙面对,而后又几经反复,再到如今的所谓“躺平”,防控措施大起大落原因众多:出于选举需要,错误判断病毒威力,满足于盲目开放呼声等等不一而足。只看到“躺平”换来眼前的开放,却无视动辄十几万、几十万生命的消逝以及身体抵抗力弱者可能面临的潜在感染风险,正是当前西方舆论有关疫情报道的“选择性失明”。只是,对于病亡者亲友和背后的无数家庭来说,这“代价”实在过于沉重。 (文/十四心)

    1    2  3  4  5  6  7  8  9  10  11  

相关文章:

相关推荐:
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热门文章

0.1774s , 11325.3359375 kb

Copyright © 2016 Powered by 这个“好消息”,可把欧美坑惨了……,过眼烟云网  

sitemap谷歌留痕

Top